性格是这样决定命运的
所以,王凤仪先生说:"人用好心,做好事,就能得好结果。
在书店有几本很畅销的书,叫《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健康
禅宗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寒山问拾得说:"世间有人打我、骂我
争贪吝啬的人往往是穷苦命,贪图安逸的人往往是劳碌命
当然,有人会反驳说,有人一生下来就家财万贯,有人生下来则一无
This blog is partly devoted to the sharing of my learn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y well mastered mother tongue is Chinese and I am not an English teacher) and its *cultures*, partly to the current significant trends in Canada and in the world, and partly to my own random thoughts and little life. I am not religious, but I am somewhat interested in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among other personal interests. Welcome. And, have a good day.
英语报刊简介 | ||
作者:Mr.Owe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 ||
《纽约时报》是美国三大报纸之一,也是影响最 大的报纸,在美国最负盛名,有"档案记录报"的美 稼小这是因为它能比较充分和详尽地报道国内国际 大事,尤其是国际新闻,并刊登一些重要演说及文件 的全文(其他报纸一般只摘要报道)。它还定期编印 全部文章索引,为学者进行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该 报订户包括美国各政府机关、大垄断公司、高等院 校、周书馆和高级知识分子等,也是美国历届总统每 天必读的一份报纸。面且,美国历届总统和内阁成员 常为该报提供内幕消息。 由于消息比较灵通,加上社会新闻比较严肃等 因素,《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平日版达110万份,星期 日版则高达170万份。它的四分之一的销路是在纽 约之外。每天清晨,它用最快的飞机送86份报纸到 白宫,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送往许多国家的首脑机关。 该报篇幅之多,为世界报坛所罕见。平日版为80至 100版,星期日版更是洋洋大观,一般为150版左 右,有时高达400版。 1954年9月12日曾创490版 纪录;1983年11月13日竟达:1572版,重量达4.5 千克之多。该报全年用纸量相当于800万棵树做成 的纸浆。 目前该报每日出版3次至4次,时间为晚上9 点、午夜和凌晨2点或3点,最早的一版在晚上9点 就开始在纽约街头日夜售报摊上出售。报纸内容广 泛,星期天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新闻学者把它 比喻为"百货商店"。它在本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一些 版面改革,平日版的内容由原来的两部分改为现在 的四部分,分为A,B,C,D四大部分(section)。A组 以国际、国内、政府、政治新闻与社论为主,其头版也 是全部报纸的头版,刊登国内外重大消息。B组主要 以纽约新闻为主,还轮流选登工业、劳工、科学,教育 或福利等方面的新闻与文章。大量的分类广告也在 日组。C组通常为经济、生活新闻。D组包括几个专 题报道,每天轮流刊登科技、家庭、体育、旅游等新闻 与特稿。除了报纸以外,星期日版中还另附两个杂志 形式的副刊:《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和《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纽约时报》原名《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 York Daily Times),创刊于1851年9月18日,1857 年9月14日改用现名。现由苏兹贝格(Sulzberger) 家族所有,与洛克菲勒(Rockfeller)财团关系密切。 从1969年起,该家族企业变为股份公司,成为拥有 多家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国外联合企业 的大报团。 《纽约时报》自称是独立于政府的自由主义报 纸。实际上,同其他大报一样,它不过是美国统治集 团,特别是东部大财团的喉舌。但也应指出,与美国 许多庸俗的黄色报刊相比,它确是一张比较严肃的 报纸。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有其独到之处,如 1912年关于"泰但尼克号"(Tiianic)客轮遇难事件 的报道,1945年有关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报道 等。为此,它在美国报纸中得到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的次数最多。据统计,至1984年,共获普利策 奖54次。 《华盛顿邮报》 在美国首都出版的《华盛顿邮报》,也是美国的 一家很有影响的对开日报,其声望仅次于《纽约时 报》,被称为美国第二大报。由于它地处首都,一些 记者、编辑与政界很熟,对联邦政府和国会活动的报 道毛评论、分析较多,而且时有"内幕"新闻透露, 一直为读者所重视,号称是美国政界人士必读的报纸, 也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该报 于1877年12月6日创刊,属于格雷厄姆(Graham) 家族为代表的华盛顿邮报公司,分平日版和星期日 版。平日版通常100版左右,星期日版约200版,发 行且每日一般为100万份左右。现在,华盛顿邮报公 司不便拥有著名的《新闻周刊》(Newsweek),几家 电台,电视台,而且还与《洛杉矾时报》合资经营一 个新闻通讯社。 《华盛顿邮报》在本世纪70年代前并不很出名, 它变得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和享有很高声望,是继 该报报道了五角大楼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文件以及 领先报道了"水门事件"(Watergate lncident)之后。 它抓住这两起事件,连篇累犊,不断以显著位置加以 报道、揭露,造成空前的舆论声势,对美国的政治和 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后致使尼克松总统被 迫辞职。从此,该报名声大噪,截至1985年,共获18 次普利策奖。 《洛杉矾时报》 《洛杉矾时报》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对开日报,其 影响与地位仅次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被称为美国的第三大报。它于1881年12月4日在洛 杉矾创刊,瞩"时报一镜报公司",财政上受控于 美洲银行财团,与摩根财团也有关系。该报平日出 100多版,星期日常在200版以上,发行量经常保持 在100至150万份;成为美国仅有的几家销路在百万 份以上的大报之一,而其广告登载量为全美报纸之 冠。 本世纪60年代以前,该报在全国的影响并不很大。 60年代以来,它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是扩大报 道面,增加国内国际新闻及其他专栏,同时对政府 的一些政策持自由主义的批评态度等。如1971年, 它在美国各大报刊中率先提出要美国立即撤出越南。 这一切旨在改变其以往的地方保守主义报纸的形象。 这些措施果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该报 已发展成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齐名的 三大报纸之一。截至1985年,有14人曾获普利策奖。 该报在国内设7个分社,在国外有18个记者站。它与 《华盛顿邮报》合营的"华盛顿邮报~洛杉矾时报通 讯社"每日向国内外约600家订户发稿5万多字。此外, 洛杉矾时报辛迪加(syndicate)还向国内外报刊提 供特稿和为读者生活服务的各种书籍。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发行量经常位居第一的对 开日报,也是美国金融界最具权威的专业报纸。它于 1889年7月8日由美国主要财政金融新闻出版企 业集团道·琼斯公司在纽约市华尔街附近的科兰特 街创办,发行量约200万份,在纽约、芝加哥、达拉 斯、洛杉矾、旧金山等十个城市出版。读者对象主要 为大资产阶级和高薪经营管理人员,其中包括约20 万名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美国500 察远大讼企巡巧0家最大的运输、公用事业公司和 几十家大银行的2500多名管理人员,有近百分之 九十的人看《华尔街日报》。值得一提的是,该报每日 发布的综合反映美国股票价格升降趋势的道·琼斯 平均指数(Dow一Jones average),是西方经济界衡量 美国政治与经济形势的重要依据。 1940年以前,《华尔街日报》只报道股票交易等 方面的金融新闻,之后,逐渐扩大内容,除刊登财政 金融消息和就国内外重大事件发表评论外,还刊载 社会、科学、教育、娱乐及艺术等方面的新闻或特写 文章。该报的新闻特写,常以一个具体的人或事开 头,然后慢慢展开,引出主题。这种写法由于引人入 胜,很受西方新闻学者的推崇,被称为"华尔街日报 文体"。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该报就开始注重增加 "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的比 重,对新闻事件提供背景,并为适应普通读者的阅读能 力,注意顾及经济报道和评论问题,尽量减少行话,用一 般读者也易理解的英语来表达专门术语的内容,交 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另 外,它不同于美国其他报纸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他报 纸,无论大报、小报,一般都刊登大量新闻照片及漫 画;而《华尔街日报》却属例外,它除广告外,从头版 到内页,基本上不刊登图片,也不用彩色。当然,它所 用的统计图表是不少的。截至1985年,该报共有11 人获普利策奖。 1976年,它同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 Times)、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The New Straii Times)合股在香港出版了《亚洲华尔街日报》(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今日美国》(USA TODAY) 《今日美国》是美国唯一的彩色版全国性对开日 报,1982年9月15日刨刊,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 罗斯林,属全美最大的甘尼特报团。该报团创办这份 报纸的初衷是,虽然美国报纸之多,几乎达到平均 2.15人就拥有一份报纸,而且许多报纸的影响遍及 全国,乃至海外,但遗憾的是,它们的报道重点都是 地区性的。随着美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内 旅游者和每天出差的公务人员日益增多,没有一张地 方报纸能满足这些人全面了解有关整个美国的新 闻、市场、金融、气象、娱乐、体育等方面内容的需 求,人们为此感到十分苦恼,颇为不便。甘尼特报团 的老板们及时发现并意识到了这干巨大的潜在的读者 市场,便开始筹办起这份全国性的综合日报。 《今日美国》每周出版五天,有国内版和国际版。 国内版每天56版,国际版每天16版,向50多个国 家发行。发行量从创刊时的20万份已一跃而达140 万份,创造了美国报业史上发行量增长速度最快的 纪录。据统计,1988年在全美10家发行量最大的报 纸中,它已高居第二,仅次于《华尔街日报》。目 前,该报在国内有30个印刷点,通过卫星传送版面。 1985年和1986年起先后通过卫星传送版面,在新加 坡和瑞士的苏黎世印刷国际版。 该报虽办报时间还不长,但自创办之日起就以 其新颖独特的姿态脐于强手如林的美国报界,主要 有四大特点。一是专门辟有"美国各地"和"世界 新闻摘要"专栏,便于读者从单一一张报纸上了解 美国各地及世界上的重大新闻;二是仿效电视气象 预报形式首创了用整版篇幅的彩色气象图表报道全 国50个州、100多个主要城市3天天气趋势的做法; 三是它还独创了使用生动的彩色图片和图表来配合 新闻报道,使之图文并茂,增添了美感,"诱惑" 了读者的读报欲望和兴趣;四是它注重使用简洁明 快的报道文体,偏爱使用短句、短字来浓缩文章,有 时,一两句话就构成了一条新闻,这样就充分节省 了篇幅,便于登载尽可能多的信息,以突出其综合 性大报的特点。 《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是一份富有特色的世界性新闻周 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也是美国最大的新闻周刊, 由亨利·R·卢斯(Henry R. Luce)和布里顿·哈 登(Briton Hadden)于1923年在纽约创办。卢斯是 美国来华传教士之子,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4岁返 美。他大学毕业后创办《时代》获成功后,又于1929 年创办《幸福》(Fortune)杂志,193.6年创办了《生 活》(Life)画报等,成为报业大王。 《时代》周刊除在纽约出版外,还有大西洋、亚 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等国外版,以报道国际国内 新闻为主,并辟有多种栏目。它的指导思想是旨在使 "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及美国大事。它针对一周 来国内外重大事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这 种新闻报道方式不同于美国报纸传统的"客观,,报 道,成为解释性报道的先驱。该杂志还大量使用图 片,几乎每页均配有照片或图表,其编排广为国内外 新闻杂志所仿效。目前,《时代》的每期发行量都在约 500万份之多。 《时代》自创刊70多年来一直保持了四个主要特色。 一是注意压缩消息,达到所谓"集一周于一日"的 目的;二是力争比广播、电视、报纸的报道更有 条理性,更具深度和吸引力,如对一些重大新闻加工 整理,分门别类,综述分析等;三是其编撰文体简洁 明快,结构严谨,引人注目,图片说明和文章标题只 用五六个字就说明问题了;四是它具有报道详尽、资 料丰富可靠的特点,成为世界各地一些研究单位和 图书馆必备的综合性新闻资料。 《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是继《时代》周刊出现之后的一份重 要的新闻杂志,属美国第二大新闻周刊,于1933年 创刊,由华盛顿邮报公司在纽约出版,发行量300多 万份,约有2000万读者,除国内版外,还有大西洋 版、太平洋版和拉丁美洲版。至1991年,《新闻周 刊》已建立了12个国内分社,19个国外分社,并有 400多人的编辑队伍。 该杂志的创办人汤姆斯·J·C·马丁(Thomas J.C.Martyn)原是《时代》周刊的第一任国外新闻 编辑。它模仿《时代》杂志,也将一周国内外大事分门 别类地加以综合叙述。具体他说,它采取"三元一 体"的编辑方针,即杂志内容包含新闻本身、背景材 料与新闻分析和评论。两家杂志竞争激烈,据说每期 付印前,双方都要互相探听对方封面的设计情况,以 决定对策。 《新闻周刊》的编辑方针充分体现了综合杂志的 特点。它除着重报道国际、国内外大事外,还辟有多 种栏目,如世界企业、国际市场、新产品、评论、专访、 建筑、音乐、戏剧、新闻人物、宗教、医药、体育、电影、 读者来信等。它还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经常采访各国 政治外交界人士,请这些人对该刊发表谈话。像《时 代》周刊一样,它也大量使用照片和图片,这也是其特点之一.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综合性报道和评 论的英文周刊。它是仅次于《时代》周刊和《新闻周 刊》的第三大新闻杂志,统称美国三大杂志。 1948年 由《美国新闻》(The United States News)、《世 界报道》(The World Report)和《美国周刊》 (The US Weekly)种杂志合并而成,在华盛顿出版。 原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司",1984年为波士顿 地产商兼出版商莫蒂默·朱克曼(Mortimer Zuckerman)所有,发行量250万份左右。 该刊在编排版面上不同于《时代》周刊和《新闻 周刊》,它以专题报道美国国内外问题及美国官方人 物访问记而显其特色。相对来说,它的文字浅显易 读。除着重报道国际国内新闻外,它的内容侧重政 治、经济和军事述评,栏目较少,内容较严肃。它有关 军事力量和战略动态的报道和分析,颇有分量,广受 各方重视。每期内容约有五分之二系针对世界一定 地区专门问题的报道。 《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普及综合性文摘月 刊,发行量逾2000万份,系德威特·华莱斯(Dewitt Wallace)夫妇于1922年在纽约创办的32开书籍式的月 刊。它每年从约2000种畅销书和可读性较强的著作中 进行精选和摘录,每期刊载约30篇自称对具有"刺激 性、趣味性、信息性、启发性以及能够指导生活"的 文章加以压缩,摘要刊载,以节省读者时间。每期内 容极其广泛,从国内外政治、社会、科学到生活琐事 无所不包;体裁也相当活泼,有小说、散文、日记, 并经常利用刊头刊尾到处补白,插以警语、箴言、座 右铭、笑话等各种小玩意,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包。 此外,该杂志在国外还设有记者站,除主要内容为 "文摘"外,还自己特约稿件,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的 专稿约占刊载作品的一半。自1983年起,它用英、法、 德、西、意、日、中、阿拉伯等15种文字在世界各 地以直接邮寄方式发行。 《读者文摘》的文字轻松活泼,知识性、趣味性 强,有很大的可读性,深受读者欢迎。它宣称它的稿 件具有三大标准。一是适用性,邵适合一般读者的口 味;二是持久的兴趣,即在一年后阅读起来,仍然令 人感到趣味盎然;三是建设性,即它总是乐观的,支 持有益事业的。该刊的创刊开创了文摘类杂志的先 河,引来了许多模仿者,有人出版一般性文摘,有人 则出版专门性文摘,如《科学文摘》、《黑人文摘》、 《漫画文摘》等。 除出版月刊外,《读者文摘》还缩编国内外流行 的各种畅销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较为通俗流畅,趣 味性强,故事性与知识性结合紧密,因而吸引了成千 上万的读者。这些读者主要是小市民、小农民、中小 知识分子、家庭主妇、社会工作者和旅游者等。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美国面向全国的颇有影 响的四开周报。1908年11月由科学基督教创始人 玛丽、贝克)埃迪夫人(Mrs. Mary Baker Eddy) 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创刊,由基督教科学 出版社出版,报名便由此而来。它虽与宗教团体有 关,而且报名上有"基督教"字样,但并不是纯宗 教性的报纸,而是一份面向"世俗"的一般性报纸, 自称是"国际性的报纸"(international newspaper)。 它虽然是一张略带宗教性质的报纸,却很少直 接宣讲教义,而是企图通过对各种事件的"正面"报 道来启示和感化人们。它一般不刊登暴力与色情等 海淫海盗之类的报道,有时口随发表一些,B罪和灾 祸性新闻,也回避细节描写,着重分析事件产生的前 因后果。它以善于强调报道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并对 其进行见解独到的述评和分析而著称于报界,受至 (知识界的推崇。现分国内版和国际版两种,每天24 至28版。国内版每周出版五天(星期一至星期五), 在波士顿等城市出版;国际版以同名周报的形式在 英国伦敦出版,以刊载国际新闻和评论为主。然而这 样二份比较严肃正派的报纸,发行量却一直在20万 份上下波动。 与其他美国报纸明显不同的是,《基督教科学箴 言报》在刊登广告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它登广告比 例大大低于其他各个大报,每天刊登的箱幅仅占整 个版面的25%,而一般报纸的广告约占70%的版面; 二是对广告的内容限制颇严,一般不接受烟、酒、专 利药品、咖啡等广告,有时甚至连像旅馆、疗养所、 旅游、墓地等广告也在拒登之列;三是拥有较多的国 外广告,这主要是由于该报在国外读者中有较高的 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因而一些外国客商乐于在该报 刊登广告,旨在扩大产品的国际销路。 | ||
文章录入:owen 责任编辑:owen |
"浅画镜中眉
深揖楼中月
"
二、復習高中課程
最近在《精湛》雜誌第十九期(一九九三年七月)看到一篇丁連財先生
我自己讀書就曾採用過他所說的方法,高中時我讀的是自然組
現在聯考的錄取率越來越高,加上錄取成績是以總分來算
很希望某些科目不好,但這些科目又和你未來就讀的科系密切相關的同
三、學習讀書技術
在研究所就讀時,才看到張春興先生所寫的《怎樣突破讀書的困境》
升學主義下的教育,只要求學生反覆填塞一大堆知識
四、常逛圖書館,熟悉工具書的使用方法
看好萊塢電影如「回到未來」、「推動搖籃的手」時
要找資料,圖書館當然是極重要的場所,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工具書供我
圖書館中○一這一類的書,有一些介紹工具書的工具書,值得參考
文章的最後,要套用梁啟超的幾句話:這四件事雖然像是老生常談
,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玛发现印度新航
路以前七十余年。 顾何以哥 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伽玛以 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伽玛。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噫噫,岂郑君之罪也。"
"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在总兵太监郑和的带领下,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船队从中国出发,其中不乏1 50米长的巨舰。中国船队如同海上仙山,阵容最浩大时各种舰船达1 00余艘,各类人员28000余名。其出航的目的为 "宣德化而柔远人",这次旅行历经两年.并环游地球一周。
当他们回航时,盛极一时的明成祖朱棣早已体衰势微,中国也走上锁国道路。
"
http://www.verycd.com/groups/datum/218018.topic
----------------------------------------
张忠谋,久负盛名,台湾的台积电的创始人及董事长。
--double_take
張忠謀先生對學習的看法
地點:新竹科學園區科技生活館二樓201室
主辦單位 : 新竹西北扶輪社--新竹西北國際科技基金會
我們總認為在學時間才是我們的學習時間,以我個人為例,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加上博碩士五年,算一算也有二十一年的時間 待在學校,那我到底在學校學到什麼東西﹖「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 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句話可以形容我 前後21年的求學生涯。
二年前,我開始動筆寫自傳,參考了很多昔日留下來的資料,以及三十多年前自己寫的博士論文,結果卻發現很多地方看不懂。後來再重翻過去讀的滾瓜爛熟的大學工程教科書,竟也不太看得懂。當我回顧這幾十年的工作生涯,我發現只有在工作前五年 ,用得到過去在大學、研究院所學的20-30%,之後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幾乎等於零。
因此當我說學校生活是「一場可帶走的盛宴」時,指的絕非謀生知識的學習。「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句話出自作家海明威之口,他曾說: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 盛宴。」
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呢﹖我自己分析有三個原因:
第一,在學期間是培養求知心最好的時候,換句話,你要把握機會多方面培養興趣,無論是文學、藝術、科學都行,這就是一種求知心。
第二,你必須培養學習的習慣,包括終生學習的習慣。如果年輕人在學期間既沒有培養求知心,又沒有培養學習的習慣 ,我認為他是在浪費時間,那麼就算他考試考得再好 ,教科書背得再熟,我都認為沒有用。
第三,培養「思考能力」。學習只是一種input,如果沒有經過內化(internalize)的過程,去發展出自己的思想,那不叫思考。求知心及學習習慣是兩項基本能力,若沒能在求學階段及時培養,完全是虛擲光陰 。至於思考能力則是更進一步的能力,如果想做些與普通人不同的事 ,非具備此能力不可。
事實上,普通人常掛在嘴邊的「活到老,學到老」,並非我所認同的終生學習,因為每個人所堅持的終生學習絕非是泛泛的「活到老 ,學到老」,而是必需具備「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 」三項要素。
終身學習的第一要素 ─ 訂定目標
終生學習必須設立長期目標,也可稱做終生目標,同時也要有長則幾年、短則幾天的短期目標。舉例來說,我認為每個人都需定下「一定要能跟得上所屬行業 」的終生目標,不論是醫生、科學家、工程師,都要跟得上該行業的最 新潮流。像我自從出校門後,就一直待在半導體業,因此我所立的終生學習目標 ,就是要跟上半導體業的發展。當我處在技術的領域 ,我就要求自己要跟上技術的最新發展,後來轉往業務領域 ,我的目標就換成要跟上半導體各項業務的發展。
假如你在銀行界工作,能否想像30年、40年前畢業的銀行家,即使是最好學校的畢業生,日常所處理的業務也只不過是存、放款,發行政府公債、賺賺其中的差價罷了,十分簡單 。我在美國做事的前十年,常有人跟我說,銀行家是最容易不過的行業 ,每天下午3點鐘就可以下班打高爾夫球。然而物換星移,現在銀行業的情況與過去 相較有天攘之別,因為目前錢可以跨地區、跨時區流通 ,所以銀行業開始受到全球金融的影響,再過幾年,我相信網際網路對 銀行業的轉變將造成更大的影響。倘若你不能隨時跟上最新發展,我看你的不用10年、15年,就會面臨失業的危險,而身處科技、工程領域的人 ,職業壽命更短。 (You must know what's going on in the society, what's going on in your industry and profession. --double_take)
我踏出校門時,根本不認識Transistor(電晶體)這個字,這不是因為我無知,事實上當時很少人了解電晶體。但是過不了幾年,情況丕變,很多人全都知道電晶體的存在 ,可見知識是以很快的速度前進,如果無法與時俱進,就只有等著失業的份。因此,人人都該抱持職業壽命目標是: 「無論身處何種行業,都要跟上潮流」。(与时俱进 --double_take)
至 於短期目標,範圍則大得多,因為它可以是興趣,也可以與工作職務的調動相結合。當一個工程、技術、或研發的人才,被拔擢成為經理人時 ,他開始需要涉獵財 務、行銷等其他相關知識,如果原本沒有這些知識基礎 ,就要盡快設立短期目標,在未來半年內盡量地學習 。這是必要的學習階段,倘若不這樣做,新職務可能無法 得到完全發揮,這是每個人在工作上可以經常設定的短期目標。
提 到興趣,以我本身為例,有一次我無意間發現,法王路易十四與清朝的康熙皇帝竟身處同一時代,他們可能不知對方的存在 ,但二人都同是盛世,因國情不同,導致 後來發展殊異,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因此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努力研讀 兩人的歷史。而在音樂方面,我建議對馬勒音樂有興趣的人 ,可以把馬勒的其他曲目也拿來聽 一聽,只要是有音樂底子的人,不消幾個月就可成為專家 ,因為馬勒的作品並不多,不像貝多芬,至少要2年的時間才夠。以上所指的是業餘的興趣。如果你對小說有興趣 ,也可以針對某個時代、某個小說家的作品,從事短期的研究。
我個人回到台灣已經14年,由於在美國住了30多年,雖然平日喜歡閱讀中文書報,一時之間對久違的中國社會仍然無法全盤認識,我心想既然要回來做事,就一定要深入了解 ,於是我立了一個短期目標:要在2年內充份了解台灣的政治及經濟。後來發現,我的野心實在太大了 ,二年的時間根本不夠,我就把時間延長3年,但是直到現在,我對台灣的政治及經濟還是不太了解 ,這項短期目標就變成我的終生目標。
終身學習的第二要素 ─ 有紀律
終生學習的第二個要素是「紀律」,也就是你對學習要下決心,決定要花多少時間來從事終生學習,因為學習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情 。以 聆聽為例,其實傾聽別人講話也是一種學習。聆聽的要訣首先要 「專心」,我在交大授課時,曾用一小時專門闡述「專心聽 」的技巧及重要性。一般人的觀念是大家 要盡力培養口才,卻忽略了聽的能力對一個人的發展 ,比講的能力更重要。根據我的經驗,如果聽者能完全了解講者所說的 內容,那他聽的效率是100%,可是大部分人的效率卻連50%都達不到。想藉由聆聽得到學習效果,第一個必要條件是專心聽以提高 聽的效率,第二個重點則在於你是否能將聽到的內容,經過內化(Internalized)的過程。我 隨身攜帶一本小記事簿,這是我的學習工具之一,每當我聽到一些好觀 念及資訊,一定隨手紀錄下來。本子的大小需要講究 ,太大太小都不恰當。這樣做的好處很 多,譬如為了知己知彼,我十分注意客戶的財務報表,資料來源很多 ,因為所有美國上市公司都會對外提供財務報表,另外也可以從Wall Street Journal得到相關訊息,但是這些資料,如果你沒有真正記下來 ,沒有經過消化,還是沒有用。
我有一本標準型筆記本,我在家看財務報表時,一看到重點就趕快記在筆記本,之後每個月或二週溫習一次,就像溫習教科書一樣,這就是internalize的過程。當然你不可能百分之百記得全部的內容,可是你一定不會漏掉 重點--例如客戶是不是要垮台了﹖還是成長得很快﹖這你絕對會記得。有時當我與客戶談話時,他們往往很驚奇為何我知道這麼多事 ,我就跟他們說,這些都是公開資訊(public information),只是別人沒有注意到罷了。
終生學習必須有紀律、花時間、嚴肅看待。好的終生學習,絕對會影響生活習慣,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每天會盡可能看書2小時,閱讀的內容可以是與工作相關的資料,或是客戶的財務報告,也可以做純興趣的閱讀。像我閱讀清朝、法國的歷史,聽聽馬勒的音樂,年輕時每天花4小時,(上班以后还能每天花四小时阅读。佩服。 --double_take)現在年紀大了,只花2小時,周六、周日兩天加起來也有8、9個小時用在看書、聽音樂。這樣一來自然不熱衷應酬 ,因為有更具樂趣的事情可做。至於運動,我覺得打爾夫球的運動效率不高,不如每天在跑步機上跑步 半小時,這是最高效率的運動,運動量相可抵高爾夫球的好幾倍 ,可見終生學習的紀律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
終身學習的第三要素 ─ 有計畫
終身學習的最後一個要素就是要有計畫,學習如果沒有計劃就會事倍功半。所謂的計劃是先設定你的長、短期目標,你要看什麼書、讀什麼雜誌、報紙,或是要跟誰說話都要有計劃 。尤其是跟誰講話一定要想清楚,因為生活習慣也跟平常接觸的人具有 密切關係,會決定你的交友圈,因此對要認識哪些人也要訂出一個方向 。像我對經濟、趨勢的議題一直濃厚興趣,因此交往的朋友常是學術界 、經濟界人士。不過跟這些專業人士交往前,自己要先打好基礎,不然彼此的談話很難 出現交集,也就毫無樂趣可言。至於認識這些人的方法,是先打聽好這些人出現的場合 ,找機會跟他們認識。根據我跟一些經濟學家互動的經驗,常發現報紙上對一些國際知名經濟 學家的言論報導常有出錯之處。為什麼我能發現﹖因為我有興趣 ,平常多有涉獵。
此外,回學校充電也是必要的,即使很忙,每年也應抽出一、二個星期到學校聽課,即使不是正式的上課,也可多參加研討會 ,一年五到十次,聽的時候要嚴肅地做筆記,才能學到東西。
總 之,學校是培養求知心、學習習慣及思考能力的地方,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一個人並不需要進大學,更不需要進研究所才 能培養出這些能力。我們常看到一些從學 校半途出家的人依然能做出一番大事,而且他的思想 、學問比接受正常教育的人來得好,這是因為他們擁有良好的終生學習 習慣。
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鑑定一所學校的好壞﹖一般的答案是師資好、設備好,在我看來,這倒是其次。我認為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學生 ,要有好同學才能培養你的求知心、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能力。如果有人踏出校門許久,還在談論自己的學校,除非你那時認識了一些 志同道合的同學,那才值得懷念。倘若只將學校當作一個吸收知識的地 方,我是不覺得有何懷念的價值。過 去常看到一些四、五十歲,甚至六、七十歲的人,喜歡說自己出身某某 名校,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總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給我一種 「這些學校很難進」的感覺,換 言之,他們將那幾年當成生命的巔峰,以後就都在走下坡路 。你會發現,那些會把名校掛在嘴邊的人,他生命的顛峰歲月往往真的 就只在考上一所好學校。在座如果 誰有此習慣,我勸你最好早點戒掉。
我今日的演講到此結束,有問題歡迎大家提出討論。
Q & A:
Q:董事長畢業於哪個學校﹖
A:我是MIT的學士、碩士,史丹佛的博士,MIT並不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學校,這句話我當著MIT校長面前說過,他給我的回答是:現在的MIT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已經能令人懷念了。我個人的經驗是,過去的MIT並不注意培養一個人的求知心、學習習慣、或思考能力,除了技術以外,其他領域的通識教育寥寥可數。我自己的求知能力是 在哈佛培養起來,在哈佛的那一年絕對是我生命中可帶走的盛宴。到了MIT以後,除了工程以外,我覺得這個學校實在很單調、無味 ,而且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日後在工作上用得到的地方實在是很少 ,反倒是在哈佛以及在中學所培養出的好奇心對我來說才是非常重要。
Q: 美台之間的企業文化有何不同﹖
A: 有二個主要差異點,一是地區的分別,另外更重要的是時代的分別。當美國的企業文化已經邁進二十世紀的下半階段,在台灣 ,除了少數的高科技公司之外,大多數 的企業文化卻仍停留在二十世紀初期。目前台灣傳統的家族企業文化 ,可以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找到,台灣只是晚了幾十年而已 ,但台灣的變遷迅速,現在科學園 區的企業文化跟美國高科技公司相比,已經不遑多讓 。雖然其中有一些地區性的差別,但是並不重要。以放假來說 ,台灣很少人度假(vacation),但假日(holiday)很多,美國人則是習慣每年計劃二、三星期的長假。另外 ,一般人總認為美國的企業文化崇尚參與式管理,台灣則是強權專制式 的管理,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地區的不同,不如說是時代的因素 ,因為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期也是專制式的管理。我最近閱讀1866-1946年間,老福特(HenryFord)管理福特汽車公司的做法,發現他完全採取強權管理 ,跟當今台灣家族企業的管理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老福特認為自己對 員工很好,因為他在1920年代,首開全美風氣之先,將工人的工資從一天2.5美元,提高為5美元,並在公司內部成立員工福利部門,如果員工生病 ,該部門會派專人探問或送花,任何員工的婚喪喜慶 ,福利部門的人也會參加,也就是把員工當成自家人看待 ,這跟台灣目前許多家族企業的做法如出一轍,只是時代至少差了五十 年,但是台灣進步的速度很快。1985年我剛回台灣時,那時台灣的科技業尚不發達,仍是傳統的家族企業當 道,那時候台灣的企業文化落後美國六十年;到了1999年,我發現園區的科技文化,跟美國的科技文化已經沒有太大的不同 ,就連傳統工業也在蛻變中,現在跟美國頂多差距三、四十年 。台灣以十年的時間趕上三十幾年的差距,再過幾年 ,也許就不分軒輊了。
此外,敘薪制度(compensation)也是文化差異的一部分,關於這點,也是時代的因素大於地區的影響。我幾十年在美國親眼目睹,compensation制度從以salary為主,變成以bonus、股票為主。1985年我剛回國時,台灣還是以salary為主,當時在美國,股票、bonus的敘薪制度已經十分盛行,算一算,台灣落後美國二十年 。但是台灣急起直追,目前台灣的compensation文化已經等於美國1990年的compensation文化,換言之,股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必須強調這是時代而非地區 的因素。
Q:請董事長闡述思考能力的培養方法。
A:我一向提倡苦思,思考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對我來說,思考能力就是很苦地去想一件事情,但之前必須要有準備 ,也就是要準備完備的資料,不然一定會成效不彰。
所謂的思考資料來自你平日的學習、閱讀書籍、報章雜誌的心得,並將之內化的結果,然後再進入苦思的階段。所謂的苦思就是要放下 手邊一切事務,專心地想。有人邊思考邊聽音樂,這對我來說絕對行不 通。總之,思考第一要先有資料,沒有資料的輔助,絕對想不出什麼好 東西。
Q:面對當今的聯考制度,許多父母常面臨兩難,不知是該重視小孩的課業,還是該鼓勵他們培養興趣及對知識的好奇心﹖請問董事長的好奇心 是來自學校還是家庭的引導﹖
A:二者都有。學校跟家庭教育一樣重要。現在許多高中生認為考取一間好大學是他們讀書的唯一目標,而念大學的唯一的目標則是拿到文憑 ,這完全喪失求學的意義。
我認為教育制度應該要改,而家庭則也在其中扮演不可忽視的角色。儘大家對教育制度的不滿聲浪日益高漲,但也有相當多學生即使身處 此制度,仍然培養出終生學習的習慣,可見只要有心 ,制度並不能封殺所有人。當然,制度如果能進一步改善 ,促成更多人領略學習的樂趣就更好了。
Q:我是一個老師,想請教董事長,教大學生到底要注重深度還是廣度﹖
A: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是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廣度應該優於深度。
可 是這有例外。如果有學生對某門學科有特別的天賦與興趣,並已立下日後的目標,他在大學就應該往深度鑽研 ,像李遠哲院長就曾經說過,他在中學時代就已經確定 要當化學家,但像我這樣的人,在中學時代,還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志向 ,所以在大學最好廣泛涉獵,把深度留到碩士、博士階段 。我很欣賞長春藤名校的通識教育, 可惜的是,只有長春藤名校的學生可以藉通識教育的訓練 ,在畢業後找到好工作,如果其他學校的學生依樣畫葫蘆 ,卻可能面臨失業的危險。我 以一個家長的身分,將自己教導小孩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我將女兒送到注重通識教育的長春藤學校讀大學,現在她不是一個專 門的學者,可是她的人生非常快樂,享 受很多的樂趣、興趣。她會花時間研究、思考事情,雖然賺的錢不多 ,也不是什麼專家,可是她很快樂。如果當年她大學畢業後 ,能夠再多忍耐一點繼續深造碩士、 博士,那就可以又有興趣,又能當專家了,可惜她沒有這樣的耐心 ,大學畢業後就出來了。雖然她現在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 ,可是擁有廣泛的興趣,人生非常快 樂,價值觀也很正確。
Q:學歷跟成功有無必要關聯﹖
A:何謂成功的定義﹖如果以錢來衡量成功,我覺得錢跟學校學習、終生學習並沒有太大關係,一個人即使沒有學習的習慣,沒有終生學習的成果,還是可以賺很多錢 ,因為賺錢跟其他因素的關聯性比較大。然而,我深深認為 ,以錢來衡量成功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以我女兒為例,我認為她很成功,假如有人說她不成功 ,我一定會跳出來替她申辯。因為她的人生既美滿又快樂 ,儘管她並沒有賺到很多錢。另外,許多我很尊敬的學者,他們賺的錢也不多,可是他們在我的眼裡 非常成功。因此,錢不能拿來當作衡量成功的標準。在我看來,只要一個人快樂 、滿足,有成就感,那他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This is G o o g l e's cache of http://www.cmlab.csie.ntu.edu.tw/~daniel/articles/article _05.htm as retrieved on Aug 1, 2007 23:34:50 GMT. G o o g l e's cache is the snapshot that we took of the page as we crawled the web.
The page may have changed since that time. Click here for the current page without highlighting.
This cached page may reference images which are no longer available. Click here for the cached text only.
To link to or bookmark this page, use the following url:http://www.google.com/search?q
=cache:yo3ujB2nQ38J:www.cmlab .csie.ntu.edu.tw/~daniel /articles/article_05.htm+%E5 %BC%A0%E5%BF%A0%E8%B0%8B+%E5 %AD%A6%E4%B9%A0%E8%A6%81%E6%9C %89%E8%AE%A1%E5%88%92+site:.tw &hl=en&ct=clnk&cd=6&gl=us
--Copied on
November 3, 2007
Re: 每天浏览新闻的必要性
"对大家做学问的方法我有几点建议。第一个建议是随时尽量把自己 的知识面变广一些。比如说随时到图书管浏览一下,"开卷有益"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是不是一个人会被研究工作跟生活压迫得透 不过气来,不能够花时间到图 书馆去走走看看呢?我想这当然也是因人而异。不过一般来讲 ,不管多么忙,抽空去使自己宽广化最后总是有好处得 。我可以举一个切身的例子。我在西南 联大念书的时候,王竹溪先生刚从英国回来,他做了一系列关于
"相变"的演讲。那时候英国美国有很多人搞得非常之热闹 。记得听王先生演讲的人很多,我也去听 了。可是我大学还未毕业,没有听懂。是不是白听了呢?不然 。因为从那以后我就不时地对这个问题注意。听王先生的演讲是在一九 四零年前后,我后来写的一篇关 于"相变"的文章是在一九五一年,即是十年之后。这十年期间断断续 续地对这个问题的注意,最后终于开花结果了。以后几十年"相变 "工作是我主要兴趣之一, 所以一九四零年前后听王先生的演讲这个经历对我的工作有了决定性的 影响。
"
--Excerpted from the article "关于做学问方法的几点建议", which is in a paper book of mine, by 杨振宁
"我想向你们强调的另一点是:培养博览群书的习惯是很有益的(尽管也许不是绝对必要)。20世纪的科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而且科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开拓新领域,所以没有什么人能什么都懂。那么在这种状况下 ,你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你 可以说,我要倾全力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因为想要什么都懂是不可能的 ,想要什么都懂必然是浪费时间。但你也可能持另外一种不同的看法 ,说,我要扩大知识面, 有广泛的兴趣。我认为后者一般来说更容易成功。这当然只是一个一般 的建议。对于不同环境中不同的人来说,这个建议也许不恰当 。但是我想强调,正是因为科学 在朝着许多方向发展,那些被忽视的科学领域很可能属于边缘学科 ,而且也许最终会成为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已 经对几个科学领域感兴趣, 那么他以后就会更有发展前途。CAT扫描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位理论物理学教授不仅对物理感兴趣 ,对计算机 技术也感兴趣,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因此他就产生了那种设想 。一旦这种想法产生了,我想大家会说自己太笨了,以前怎么就没想到 过。但是,他之所以有这种设想 并不一定是他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他比别人的知识面广 ,他通晓几种学科,因此当所学的东西成熟时,就会正确地利用它们。
我发现《科学美国人》杂志最有趣,也许它是这种杂志中办得最成功的。它面向大学生和老师以及同等水平的读者,在美国每月发行一期 ,并译成约10种 文字。在中国大陆是逐期翻译的,我不知道在香港能否看到 。我希望你们的图书馆应该中英两种文本都能有。因为这本杂志是邀请 专家撰写的,概括介绍各个领域内 各种新的科学发展,所以办得很成功,每期发行几十万份 。对于这类杂志来说,这是很大的发行量了。事实上,《科学美国人 》成功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 事。《科学美国人》早在100年前就已经出版发行了,但在二次大战结束的时候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 ,几乎破产,那时它办得与《大 众机械》差不多。《大众机械》你们也许有人读过,办得不好 。有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认为他们可以办好一份科学杂志 。于是他们借了一万美元买下了这个杂志 社。因为这个杂志社当时正处于严重的困难之中,所以很便宜地卖给了 他们。而他们的想法只是改变一下编辑方针,不是让编辑写文章 ,而是让从事各种各样科学研 究的人自己写。这个主意妙极了。不出两年,杂志就办成功了。从此 ,其规模飞速发展起来。如果你想阅读其中一篇文章,开始你会觉得困难。这是因为 ,尽管它是为普通非专业读者写的,但是,比如说,除非你是个生物学 家,否则你就会发现有关生物学的文章中有很多术语很陌生 。开始你理解不了。我的建议是,不要怕,要坚持。每期有12篇文章,你不必全读,只读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这样坚持半年 ,你就会对其中某些文章内容熟悉了。大 家知道这本杂志涉及整个科学领域,所以你们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的人 就会觉得与计算机有关的文章有意思,也好读;对生物学感兴趣的人会 发现对诸如神经科学、 遗传工程等学科的新进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随着你不断地阅读这类文 章,你会了解得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个建议对你们很有好处。我曾向美国许多大学生提出过这个建议,后来他们很多人告诉我这个建 议的确很好。
"
--Excerpted from the article "关于怎样学科学的一些意见", which is in my e-library, by 杨振宁
"
问:你认为中国企业家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十年前刚来大陆的时候看到的很多公司,后来有一些脱颖而出,有些原地踏步,还有些从市场上消失了,在高科技领域这一点更明显 。能否成功,最主要的 一点,我认为是看企业能不能与时俱进。市场的游戏规则通常都会改变 ,因为消费者在变,技术在变,竞争对手也在变;第二点是管理者也要 能跟著进步。我们的企业会扩大,我有没有能力去扩大自己的眼界 ,扩大自己经营的能力,同时帮助我公司里的同事一起成长?
"http://bit.ly/a0CoIu
(
"与时俱进"对企业工程师和员工来说,事关事业的成败。
--double_take
)
---------------------------------------------------
"
2008-03-21 | 干啥好歹都得与时俱进不变,这话就是玩游戏也是真理
标签: 干啥好
话 说曾经看过陈佩斯演过的一个特别傻的电影,貌似叫做《少爷的磨难》的,剧情没什么印象了,倒是有一个场面囧得令人发指 :一个蒙面的高手站在洋侦探面前舞 刀,刀花那叫一个好看,估计就是相声里那个"夜战八方藏刀式" ,结果哥们刚耍玩,洋人抬手就是一枪,无比强悍的高手咣叽就交代了 ,这还没完,洋侦探手枪也 没子弹了,又来了一个黑衣人,洋人于是也华丽的一脚将地上的单刀挑 入手中,呜呜呀呀的咋呼着耍了起来,然后对方就把枪掏出来了……
乾隆朝福康安对未曾亲眼看到的英国火枪的评价是:"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
李鸿章究竟还是没能说服老佛爷将在德国定做的新船买回来,当然明治天皇他娘倒是响应倡议,跟一大帮日本子把首饰啥的都当了 把那艘中堂大人定做的船买回去了,哦,对了,他们起名叫做吉野来着 。
"http://bit.ly/c2RM0j
------------------------------------
"
你,与时俱进了吗?
作者: 蔡建 发表日期: 2007-11-08 07:34
"与时俱进" 的说法,真是太厉害了!当时老江提的时候,应该很少有人真正体会到它的真正意义。包括到现在,都还很少人真正知道其真谛。而我,也是在今天早上才终于明白到,原来与时俱进,是那么的一针见血!老江真是有水平!且听我慢慢道来。
"与 时俱进是《江择民文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文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 。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变化,我们党究 竟怎样才能做到"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的回答是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 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 同志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与时 俱进,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党 能否做到"三个代表",进而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为此,必须适应实践的要求 ,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坚持"三个解放出 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以上这一段文字,是网上抄录的。可以说明"与时俱进"的来由。关于这些,不再多说。
我要说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其实就是简单一些的理解: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被时代抛弃!
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不 过,即使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还是不理解。再简单点说吧:。。。你参加过"5.4"运动吗?你打过游击吗?当过红军吗 ?长征过吗?抗过日吗?解放战争打 过吗?朝鲜战争参加过吗?土改呢?三反四反呢?大跃进的时候你在干 嘛?两弹一星知道吗?大跃进时炼过铁吗?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你在哪 里?文化大革命时你串 过联吗?恢复高考之后你参加过高考吗?有没有杀人放火打劫被流放西 北(第一批做小商小贩富起来的人有一大批是从西北回来的人他们回来 后无依无靠只能自立更 生)?下海了吗?开工厂没有?挖矿没有?贷款没有?上网没有 ?建网站没有?知道风险投资吗?。。。到05年为止买房没有 ?05、06、07炒股没 有?。。。
在 深圳,不管你多么成功,你要是在05年之前没有买房子,就是没有与时俱进。因为,从那以后,深圳乃至全国的房价 ,都开始象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来深圳捞 世界的很多人,都望房兴叹:买不起房,希望房价回到10000元 /平方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不过就在三年前!你没有赶上 ,就是没有与时俱进!你,就被抛弃 了!很多人肯定都在后悔:那时怎么没有买房? 那时候,即使没什么钱,你也是可以按揭买房的。而且还可以再按买房 ,一房变三房,三房变九房。。。我们de一个摄影师,继父过世后 ,留下了20多万。他跟 他老妈说我要买设备,要发展,于是,妈妈就将20多万全给了他 。这家伙拿到了钱,就开始混花。当时,还去看了房子 ,7000多一平方,很便宜。还说要去买 车。。。最后,他什么都没买,钱都花在餐馆和桑拿会所里了 !他知道了钱的好处,也知道了没有钱的苦处!到现在 ,会所的小姐还在给他电话,邀请他去玩!其实 那时候,20多万已经可以买房了!虽然小点。他就是没有与时俱进 ,是被时代抛弃的小伙子!
...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时",其实就是时代的节拍!节奏!你要是跟不上,就等于被抛弃 !不要怪东怪西!要怪只有怪自己!
"
http://bit.ly/cqDzaD
--------------------------------------- "
今天早上看《艺术人生》访谈冯骥才,很多人都知道是1977年前后出版的《神鞭》,后来还改编成了电影,那是一部很有民俗民风特色的 武侠传奇小说。在小说里冯骥才从家传神鞭一直写到新锐神枪的人生巨变 ,隐喻传达一种与时俱进的观点。 昨天看电影<导火线>里的甄子丹,甄子丹不但广泛涉猎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搏击,同时也创立了自身独特的武术体系。甄子丹自身武术修为的 精进在银幕上同步表现为对不同武术风格的组合以及同化。 练传统武术其实也应该与时俱进,除了认真的研究一门拳术以外",还是要多接触外来的新的搏击术,这样才可能把传统武术发扬广大。
http://bit.ly/bRAbBj
---------------------------- "
我常想是他们那一代人过去穷日子过惯了"习惯成自然"了?还是他们心理上的原因,如:多虑、多疑、对什么都不放心等… …这种现象我想绝对不是个例,可以说是他们那一代多数人的通病 。要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因此,我想要医治这种病,主要还得靠他们自身的心理调节。首先,要尽可能增强心理的适应能力,努力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其二,对生活要充满信心,不要过分瞻前顾后。另外,不要对儿孙的事情操心过多,相信他们一定会生活得比自己更好 。只有对未来不感到担心,才能高高兴兴地享受今天的一切。
我常和老爸老妈讲"你们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安度好幸福的晚年。你们身体好就是我们做儿女的幸福。如果你们没有做好这一点 ,仍然在继续苦自己,甚至搞出一 身病,还舍不得调养,那么我们做儿女,还怎么能安心工作呢?"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辈却难以做到这一点。舍不得花钱 ,总是看不惯我们的消费,认为我们 挣钱不多花钱大方,这种代沟现象,我觉得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出了问题 。
现在国家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养老金也在不断增加,可消费观念为何不能与时俱进呢?当然为子女着想,是无可非议的。如果让子女变成肯老族 ,对他们今后又会有什么好处呢?某种意义上讲,老年人把身体养好了 ,精神愉快了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并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不是吗?
所以老年人也应与时俱进,在生活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要太节省,辛苦了一辈子,享受一点也在情理之中,过分节俭并不可取。
我真诚得希望老年朋友们,千万不要"带病延年",让吝啬伴随一生!
"
http://bit.ly/df3t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