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美国朋友?
作者: 编辑: 时间:2005-08-09
"在很多人眼中,来美12年的加林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所谓的美国主流社会,他在著名的大公司里
...
不可超越的玻璃顶
前途焦虑、分离焦虑、跨文化差异等种种因素,是导致新移民产生抑郁
对移居西方国家中国人来说,文化适应问题显得尤为艰巨。
从语言上,分属汉藏语系的中文和印欧语系的英文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
在生活方式上,美国可能比欧洲更令中国人压抑。美国总体上是清教徒
中国文化是一种底蕴深厚的强势文化,在许多人的体会中
表面上,大多数的抑郁总是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引起的,如工作
美国加州科技大学教授丁子江认为:文化的最深层困惑
丁子江认为,在美国,中国人几乎无法从事管理层的工作
...
许天红认为,二十几年的出国潮中,出国人员已经换了几代 ,而每代人的人格背景迥然不同。
人格的完善是由社会造就的,如上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出国的第一代人中,很多都是有插队背景的老三届 。这些人吃过苦,生活和心灵上长达 10 年的孤独磨砺,使他们能在异乡的土地上忍辱负重,白手起家 。对他们来说,国外再难,也不过是再来一次 "洋插队"。 而相比之下,现在出国人的物质条件好了, 心理素质却普遍比不上第一代人,尤其是近两年来由父母筹资送出国的 小留学生。这些人出国的心理准备最差,也最容易为抑郁袭击。
1993 年,中央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的方针,国家教委公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有关问题的通知》 。留学咨询专家徐小平认为,以90 年代中期作为分界,之前出国留学用的是别人的钱,回国愿望不强 ;而之后很多人出国用的是自己的钱,回国愿望很强烈。
以前在中国人心中,美国是金钱圣地,到处是发财机会 ,所以到了那里的中国人的姿态很低,对生活要求不高 。看在美金和能学习先进制度的面子上,精 神需求方面就不讲究那么多了。现在,这些人在国内也能挣不少钱 ,再出国是为了寻求自我完善。所以格外重视生活的各方面质量 。在此情况下,精神空虚就再也受 不了,他们觉得这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得很厉害 ,而能赚到的美元不足以弥补自己遭受的损失。
...
对于吃着麦当劳、听着摇滚乐长大的小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抑郁看起来 更让人无法理解。我们总以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似 乎比中国文化更大。加州科技大学教授丁子江分析其中原因时表示:表层的了解无法解决真正的融合 。麦当劳、摇滚乐等只是大众消费文化,是很容易模仿的 、很表面的文化。 当你真正置身西方文化中时发现,你无法与这个文化的魂魄产生真正的 共鸣,所以骨子里还是原来的一套。而且,在表层文化下面还有很多不 很显性的亚文化,如美国的青少年文化,外国人就更摸不着边际。
互联网可能是另一把双刃剑。和国外亲友经常保持联系的人会发现 ,虽然远隔万里之遥,他们对国内发生的各种大事小情无不了如指掌 ,上到政府换届, 下到歌星绯闻,甚至某孕妇自行剖腹产子之类的社会新闻。对此 ,他们不仅有了解的渴望,而且有追踪的热情,这种热情远超于他们对 美国总统大选的关注。心理医 生指出,沉溺互联网上祖国的八卦新闻,是一种危险的标志,这说明 :你对所在国的文化开始逃避了。
抑郁至此,何以解忧?
" 我觉得我已经适应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突然失明时 ,一定会痛不欲生,异常恐慌。但时间长了,当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可 能复明的时候,只有慢慢 地习惯,学着适应生活,在黑暗的天地里做一些盲人能做的事 "," 永远不可能游刃有余。离开了原来完全不同的文化,就意味着生活的残 缺," ;"身残志坚的人 很多。" 不只一个在陌生文化中坚强生存的华人新移民提到了失明或残缺的感觉 ,他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承认残缺,正视心底深处的恐惧 ,是开始适应的第一步。
很多华人新移民信教了。在某种程度上,教会充当了这些人的社会支持 系统,而上帝扮演了懂华文的心理医生的角色。同仁医院心理医生许天红指出,有坚固的社会支持系统或能够有效建立 新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华人新移民,出现抑郁的几率很低。
许天红制作了一个海外华人生存的人际圈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配偶 或情人对海外生存者而言,最幸运的事是拥有一个同心同德 、擅长沟通的生活伴 侣;接下来是同在一国的亲戚、朋友(主要是来自祖国的同学 );再外圈,是同事,这个圈子主要由生存国家的本地人组成 ,虽然心理上不能依赖,但工作上可以相 互支撑。这个圈子很重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去刻意经营 ;而最外面一层,是国内的亲友,这是海外生存者的大后方。
"-->
http://www.usastudynews.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